close
不論褒貶,多數的科技業大老都認為,比爾蓋茲的對後世的影響將不會消失。

30多年前輟學出來開微軟公司的蓋茲在上週五終於卸下全職的工作,他還是會繼續擔任微軟主席,以及兼職員工。

這位微軟創始人在卸任前夕接受CNET記者Ina Fried專訪,談談他對早期PC市場的一些反省、目前微軟的情況、還有未來全職任職於Bill and Melinda Gates基金會所需的技術。

有關這次的角色轉換,你腦裡最常思考的是什麼?

我在微軟工作了33年,每天都會進辦公室,思考有哪些新東西是我們可以做的,而我個人在裡面可扮演何種角色,我有一堆e-mail、一堆會議,一堆產品review,因此我也不太能想像,我離開這裡後,情況會是如何?

真正的改變會是在7月1日起,我到時只會參與少述幾個計畫,而不是整體策略面的東西。

對我而言,我最關心的是平板或互動電視,當然我這方面先前是過於樂觀,因此我常發信給平板與互動TV部門,多給他們一些鼓勵,畢竟包括Office或Windows,他們也都是花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才成功的。

我們也想過去看看Windows 7小組目前的情況,我很興奮,Steven Sinofsky帶我看了一回,展示他們目前正在做的事情。

因此你卸任前每個部門都有走一遭?

大型會議大概都做完了,比如Windows會議,或Surface部門也有個會議,但這方面多半是跟高階主管坐下來開會而已。

這個時機點很不錯,我們才剛做完業務review;也完成下一會計年度(7/1起)的計畫,最後一輪review也是我親自看過的。但未來這些我就不會參與了,當然Steve Ballmer可能會要求我參與一些跟我有相關的會議,但基本上就當我不會出現。

我聽說你對搜尋方面十分關切。

是的,但這不代表我需參與他們的業務計畫review;只是我跟他們有些默契,會去一起做發想,思考哪些東西該做,如何做之類的事。

這也是個很好的例子,有些突破性的事情都不是一天就做出來的,它得經過許多年,你需要經過好幾年的努力,並且經常給予正面的意見,協助他們繼續前進,這是目前比較肯定的部分,我們目前是有訂了今年夏季與秋季的時間表,以及我會如何來看待工作的進展。

你能說個之前曾發生過後來居上的事情嗎?我們都已經知道第一版DOS的情況,還有其他的例子嗎?

我們是一直到1980年代才逐漸打開知名度,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有人分析過市場四家軟體公司,每間都大同小異,但我們當時就知道其他三家做不久,他們沒有找到對的人,也沒有全球化的思考。

這些公司包括我們自己、Ashton Tate、WordPerfect,還有 Lotus。當時比我們大的軟體公司還有很多,VisiCorp當時就比我們大很多;MicroPro(WordStar出版商)也比我們大;而剛才提的那三家有一度也都比我們大很多。

但我們的模式是我們只看軟體,思考晶片會有什麼改變,思考這些元件怎麼組合在一起,如何在歐洲開拓生意,我們那時就很不一樣,我們是看長期的。

所以我覺得很好笑的事,若當時媒體有看仔細一點的話,他們會發現我們跟其他三家其實是不一樣的。四年後,InfoWrold寫了一篇文章,說微軟宣布 Ashton Tate已非敵手(標題是說Ashton Tate從來不存在),標題很聳動,但我們的確也是在那時後開始嶄露頭角的。

這之間有有許多有趣的轉折,比方說我們曾有一度跟Lotus討論合併的事,只是雙方文化差異頗大,後來Lotus執行長 Jim Manzi主動結束此一討論。

有一件事情真的很有趣,IBM沒邀請我們去參加PC發表大會。我們先前其實有受邀,但後來他們又反悔,我們那時整天沒日沒夜加班,我跟大家說,我們有受邀喔,一定會去參加,那是很大的盛事;結果他們臨陣又說不邀請我們了,大家都覺得很掃興,現在來看,還有誰在乎?不過是小事一樁。

回頭來看,若以你現在的身份,能給當年那個21歲剛創立微軟的年輕人一點建議,你會怎麼說?

其實沒有。我或許可說,你一定會成功的,別那麼賣命之類的話,但這樣或許後來就不會成功了;或者我可說,你其實需要各方面的技能,而不只是工程方面而已。但當時我們自以為是的那種臭屁工程師態度其實也不錯。

有時你在A領域很強,我往往都會想,那你去用在B領域試試看。這有時也蠻管用的,產業有另一家公司也是這麼做,他們很喜歡找科學家,然後認定他們也可以是很好的軟體開發人員,你面試時都是談論跟他專業領域有關的部分,認定他在別的領域也會一樣強,有時這是行得通的,但若是你要找管理類型的人才,或者人脈類型的人才,那麼這種轉換很多時候是不通的。

在我整個創業生涯中,我覺得最大的意外是,你發現有些人在某方面真的很厲害,但換成其他領域,即使作法、原則、模型都十分十分相似,但他們就是做不好。他們只能在某一領域做得很出色。

若當年21歲的你可看得到未來的發展,那你會覺得最大的意外是?


我們當年就立志每個家庭都有一台桌上電腦。我計算過,我們只需1000名開發人員就可搞定;若當年21歲的我突然被帶來這裡,我一定會大吃一驚,這麼多人做什麼?怎麼養得起?你看那些辦公室,還有那些浪費的空間。我會覺得大家都瘋了,人太多了,光是成本結構就嚇死人,當年的我只會思考,每個人的辦公室是應該擺一張椅子,還是兩張?

然後我走進這裡看到變老的我,我會問:「你還在看程式碼嗎?你養這麼多人寫程式,程式碼應該看不完吧?」然後老的我則會大笑說,我至少有10年沒把程式碼帶回家看了啊。然後年輕的我就會問:那你怎麼保持軟體品質呢?

我最羨慕的一定是去參觀微軟研究院,每個人都有各自專注的領域,早期微軟根本無法做到這樣。當初我們是以大學及Xerox的研究為根基,拿來加以做變化,就如同蘋果跟其他整個個人電腦產業一樣。

現在我們已經變得很重要,撇開大學,我們擁有最多電腦科學研究,我們被評為第一,我們擁有的研究論文最多。

我必然會對這種規模與成就感到敬畏,我會不知所措,究竟我是該去幫研究團隊做點事呢?還是去主席辦公室學習作主管?若我穿越時空來到這裡,我會感到很混淆,畢竟若沒看過程式碼,那人就不會是我。

你覺得在你的新角色中,哪些技術對你最重要?

免疫學最重要,這門科學會教你如何製作疫苗。疫苗會教你的免疫系統如何抵擋某些疾病。因此在最大的基金會計畫中(全球保健),我們要尋找的就是各式各樣的疫苗。

若是在教育方面,如何讓教師可進修並彼此學習,如何才是有效率的教師,如何讓他們採用最佳作法,這是個很複雜的領域,我還需要多做學習。某些方面線上影音可能可在此扮演一些角色。

你先前提過,以前有人曾問過,IBM能否成為成為軟體的IBM,雖然這家公司還是很重要,但角色已經不若以往。很多人也寫過微軟也逐漸面臨這樣的情況,您覺得?

總有一天會有人說微軟已經過了高峰期,而總有一天他們會說對。但之前也有人說過微軟不懂伺服器作業系統,只有擁有Unix的昇陽最瞭解,這些文章我都還記得很清楚。只可惜這些人都沒有做後續追蹤,我不知道為何如此,他們預言我死期失誤時,從來沒把我救活過。

但這樣的對話是很妥當的,每次產業有新東西出來,大家就會有個疑問:市場領導者是否有辦法追上,並帶來更多的突破。他們總是會被指指點點。

大家總是忽略領導者的資產,大家老是喜歡預言IBM是否在哪些業務上是否可做得很好,但問題是他們在很多地方的確都做得很好,也做了很久了。

因此我們的核心技能是在軟體,手機軟體也是一樣,電視軟體也差不多,電玩軟體大體都一樣,我們可在很多裝置上寫軟體。

Google是很強勁的對手,因此大家就很樂於看看它被挑戰,當然這種挑戰也會形成良好的進步,世界會變得更好。我認為以目前的深度跟廣度,也只有這家公司需要給予大大的挑戰。

哪個挑戰比較大?是Google這家公司,他們的人才、資產、與作法;或者搜尋廣告所帶來的經濟改變,以及軟體改變?

經濟其實沒改變,軟體經濟很簡單,多數的獲利都是來自於讓企業能更有效率,以我們的作業系統或生產力軟體而言,這些都跟廣告無關。線上部分則改變了用戶某些習慣,比如收發電子郵件模式,或者協做模式,但這部分我們一直有在做非伺服器的模式,且Ray Ozzie也弄了一些很棒的雲端技術,因此我不覺得是經濟問題。

至於消費端方面,你不可能在那裡賺大錢,但多一些曝光倒是不錯。

因此業務形態其實是一樣的,想想,若員工可使用智慧白板、智慧桌面、觀看銷售趨勢,瞭解哪些產品你可以購買,如何跟另一個國家的同事一起做事,改善這些東西,想想這些可節省下來的金額,這才是真正的經濟影響力,這對未來10年的軟體才會產生最大衝擊,而非電腦上的那些廣告。

真正的突破會跟自然使用者介面、資料採礦有關。把Office帶到下一個新境界,這些都會比搜尋廣告帶來的影響更大,我覺得微軟很幸運,這兩方面都可參與到。

收購Yahoo沒過關,你是鬆一口氣呢,還是覺得可惜?

此事我曾協助過 Steve Ballmer;他其實很看好此案,若對方能積極回應,並好好討論此事,並真的合併起來,那我們當然會十分開心,只可惜他們不領情,我們也樂得自己走自己的路。

因此有些人說,這對微軟是一大打擊,我就覺得很奇怪。我們都提出方案了,對方不積極、不主動、不理性,這就不是我們能控制的,這個發球權已經在對方手裡了。現在就得看看他們公司跟投資人之間去決定這麼做是否合適,他們先前有機會做選擇的,但他們不理不採,我們就無能為力了。

我們自己也有一套很好的策略,雖然我們得多花一點時間才能達到廣告或用戶佔有率的規模,但有了一些很棒的創新,這些都是遲早的事,即使一開始世界上沒人相信,但我們自己相信就行了,我們有很棒的東西,未來一定可吸引消費者,這就是我們的策略,因此即使沒有收購成功,我們依然有信心,問題只有如何達成市場規模,這是時間早晚而已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微軟董事長蓋茲27日時發表告別演說(引用自Seattle Post-Intelligencer記者Todd Bishop的部落格。),揮別在微軟擔任全職職務的歲月。他的演說提醒微軟人,除了要做領導者之外,也要懂得如何反敗為勝、後來居上。

憶起微軟成立以來的艱辛時刻,蓋茲說:「在某些情況下,那些正是大家最團結的時候。例如當IBM決定對你發動攻擊,或某些官司裁決不是很公平,而你必須在事後舉行記者會的時候。」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ZDNet新聞專區:Dan Farber

記得在1990年代初,有一次我問他關於一種新興程式語言Java的寫一次、隨處通用的能力。他在椅子上往前坐,用堅定的口吻說,Java是個愚蠢的概念。在那個答案之後,極端好鬥的蓋茲正在思考如何屠殺Java這頭怪龍。幾年之後,微軟的C#問世。

誰又忘得了他和David Boies在美國司法部控告微軟反托辣斯一案的唇槍舌戰?蓋茲深信政府的目的只是摧毀微軟,並始終抓住這個辯護論點。直到今天,他對於自己「定罪壟斷者」的身份,仍耿耿於懷。

從許多方面來看,蓋茲還是那個我在20幾年前認識的人。他的堅毅、博學、對科技的熱情和好鬥,一如往常。現在他將把這些特質用在消滅小兒麻痺、瘧疾、愛滋和其他威脅人類的疾病上。

我能想像他的宿敵之一,Steve Jobs,送他一支鍍金的iPhone 3G手機,作為退休禮物,卡片上寫著:「給Bill Gates:看看現在誰才是第一。祝好運,Steve Jobs。」

那就像在一頭飢餓的獅子面前吊著一塊肉。蓋茲會面帶笑容收下這份禮物,同時心裡想著要如何擊垮iPhone。即使Vista沒有一舉超越Mac OS,微軟在產品創新上也很少勝過蘋果,蓋茲心中那團好勝的火仍舊炙熱,並促使他發出連串的電郵給Steve Ballmer和其他還在管事的人,督促他們一定要還以顏色。

NBC電視網當家主播Tom Brokaw上週訪問蓋茲,問到他是否有一台iPod。他回答:「沒有,Zune是你隨身攜帶音樂更好的選擇。」典型好鬥的比爾蓋茲。

蓋茲專注在拯救生命,而非擊敗Steve Jobs的技術和策略,這個世界會更美好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olphinW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